唐宋以降,我國的文化和經濟逐漸向南方發展,而樟樹鎮位于浙、皖、粵、湘、鄂等6省的中樞,水運通過贛江和袁河可以溝通南北。洋廣藥材經過廣東北江的南雄,越大庚嶺順贛江至樟樹鎮轉運至全國。川漢藥材由長江經樟樹鎮再行銷全國各地,故樟樹有“八省通衢”之譽。然而,據史志記載,自漢至清,樟樹境內發生過十幾次大規模的戰爭,僅太平軍就三下樟樹,四占臨江,在樟樹進行八年拉鋸戰。又據史志記載,自宋大中祥符三年(1010)年至民國二十四(1925)年,樟樹境內的嚴重水災就達101次,平均九年一次。洪水過后,往往“斗米千余錢,貧者食糠、秕、野草”,“時疫橫行,哀鴻遍野,難民成群?!比说溂犹鞛氖勾笈r民破產,被迫背井離鄉,或依附鄰里鄉親習醫行賈,或投身藥賈之家,淪為販運藥材的苦力;即或素稱殷實的農戶,也因農村經濟不景氣,無法安居而棄農經商,或為逃避苛捐雜稅而遷居外地,開店買藥,因而形成樟樹藥商的三次大輻射高潮。他們的足跡踏遍湘、鄂、滇、黔、蜀等西南各省區。
仁德號始祖張如錦(1734——1828年),就是當時大批外出求生者中的一員。張如錦,字秀文,是清江縣(現樟樹市大橋鄉龍灣村委)灘頭村人,乃張氏二十五世孫,于1777年孟秋時節攜妻帶子,肩挑手提、跋山涉水來到江西瑞昌刨城。在此租鋪開店,懸壺濟世,后遷至交通便利的范家鋪(現范鎮),因其經常救難于市井,且藥源于樟幫,醫術高明,德厚藥靈,坊間百姓譽其歧黃之術“天下第一”,贈匾“張天一”,并以此為堂號,成為張氏中醫藥業始祖。
張氏二十六世孫張燕林(1752——1847年),字國拔。在樟樹鎮排下街創立“仁德號”,為仁德第一代。張如錦生二子,皆師從于如錦公,幼習岐黃。成年后,次子張燕祿繼承父業,長子張燕林于道光年間,回歸祖籍清江縣樟樹鎮。創立新業,遵祖訓“德為本,商為未”,立堂“仁德號”,隆師重道,孝友天成,所營中草藥遍涉江浙、湖廣、四川。清道光(1821—1850)年間,清江縣藥率先在樟樹鎮結幫;在外地的清江、豐城、新余、峽江籍的藥商紛紛結為一幫,稱為“樟樹幫”或“臨豐幫”、“臨江幫”。據有關資料載,全國共十三個幫,其中有“江西幫”。而江西幫又以樟樹藥商為主體構成的,主要包括以臨江府為中心的豐城、清江、新喻、新淦、峽江等五縣藥商,人員眾多,實力雄厚。仁德號很自然地融入“樟樹幫”,為張氏仁德號的發展莫定了堅實的基礎。
從張氏中藥始祖張如錦創立“如錦堂”,到張氏三十一世孫張建華創建“仁德集團”的六代240年中,一代又一代的張氏子孫,忠實秉承始祖品德操守,拓展始祖事業,維護“樟幫”幫規,弘揚“樟幫”美德。在拼博中發展,在發展中壯大。這段曲折漫長的經歷,既是張氏藥業的發展史,更是張氏家族的奮斗史。留下的不僅是造福民生的物質財富,還有光彩四溢的精神財富。張氏是純粹意義上的中藥世家。